请登录 免费注册 English
关注我们
怀进鹏副部长: 中国制造如何从“跟跑”到“领跑”?
2016-07-19    来源:瞭望智库    发布者:CAMETA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已是社会共识。然而,如何将创新动力真正激发出来,是个新课题。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将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等五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从而激发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

 

  近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在京成立,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表示,成立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目的,是以汽车动力电池作为关键领域,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商共同结合的原则下,关注未来三到五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鼓励金融资本有效进入,为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希望通过探索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其他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建立40家左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成立国家级创新中心是基于什么考虑?创新中心有哪些集聚资源的抓手?国家层面又有哪些政策措施?如何推动中国的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瞭望智库围绕上述问题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

 

集聚资源的新抓手

 
瞭望智库: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到2020年,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达到40家左右。成立国家级创新中心是基于什么考虑?
  怀进鹏:去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向全球宣布了中国制造业的蓝图和重大工程,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属五大工程之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都在重新审视创新的方式、方法;重新思考制造业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并不算牢固。但是,建国60多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85%,增加了1倍多,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期间,我们的制造业创造了若干个世界行业第一。目前,我们国家制造业的规模已经在全球占到首位。
 
  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向何处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样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当前,中国制造业存在着诸多短板,如大而不强、核心高技术与共性技术竞争能力有限、人才培养不足、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缺少商业资本的推动等等。此外,我国制造业目前还存在有技术创新体系但缺少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从产业链凝练创新链,合理配置资源,通过技术创新探索实现新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制造业变革中,有两个基本变革将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研发模式的变革,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一个企业或研究机构内部独立研究、设计而形成商品依然存在,但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加开放的、国际化的研发模式正在形成;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变革。从过去以企业制造为主,开始转向以价值为中心的新模式,也就是企业要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也许在未来产业变革中,现有制造业的研发模式、商业模式、供应链模式等都将面临颠覆性的变化。
 
  因此,成立国家创新中心就是为了推动创新主体,寻找并解决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通过未来三到五年的努力,提高中国产业在该领域的竞争能力和服务大众的能力,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可以说,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承载着人们对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期待和追求。
 
瞭望智库:若要实现上述目标,创新中心有哪些集聚资源的抓手?国家层面又有哪些政策措施?
  怀进鹏:前面说到制造业在发生变革,单一的企业、研究单位以及高等院校都有各自应对的方法。但是一旦行业发展遇到了新问题,就需要研究的对象从过去单一技术向共性技术,从一个产品的关键技术向一个行业领域前沿技术转变,为此我们要有充分准备。
 
  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我们需要将行业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生态的思考,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使得“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畅通,建立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体制、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创新中心,使产业上中下游形成紧密的联合体。通过共性技术研发,扩大创新中心在产业中的放大效应和聚合效应。通过放大效应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转化;通过聚合效应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国际合作能力、人才交流能力。
 
瞭望智库:如何确保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作用落到实处?
  怀进鹏:我们成立创新中心坚持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第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第三是在新的体制机制下,产学研商用协同。
 
  首先说企业为主体。譬如动力电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以汽车动力电池作为关键领域,纳入国内主要的汽车厂商,再把汽车电池主要的研发单位汇聚进来,同心协力解决行业的共性问题,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装备。以企业为主体,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的明确定位。虽然是非盈利单位,但其以知识产权和技术聚合为基础,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为目标。
 
  其次是以市场为导向。我们希望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研究中,不以与市场现有企业竞争为目标,而要瞄准产业下一阶段竞争所需的技术。
 
  以新能源车为例,这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竞争的核心领域,在这领域我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缺乏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产能利用率较低,产品质量和性能不稳定,产业散、乱问题突出。
 
  如果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带领下,解决动力电池的技术问题,那么有利于我们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再次,在新的体制机制下,产学研商用协同。我们已经进入了大科学时代,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重大的颠覆性技术需要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制造业发展过程当中产、学、研合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命题,对于降低企业研发的风险,推动大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新的信息经济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希望通过资本撬动,新技术尽快实现商业化,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总之,我们期待未来三到五年,通过政策支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效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更好发挥平台的集成效应。当全球产业涌现新的游戏规则时,出现中国人的声音,反映中国创造。 
 

 

探索揭榜挂帅

 

瞭望智库:之前我国也成立了国家级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如今成立的国家级创新中心与之前的机构存在哪些差异?
  怀进鹏:对于成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必要性,我们进行了很多研究考察: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迎接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相继成立了面向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正在推进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实验室建设。这是以学术、应用基础研究为导向的。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产业基础为导向的;还有一类是面向企业的,如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
 
  经过梳理,目前我国面向技术研究、企业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而且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但也有一个新问题,即技术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第二,当下单一产品、单一技术的发展,需要系统协同创新,需要有效汇聚产学研商用的结合,建立一个产业链的生态系统,也就是从过去单一产品创新进入生态创新。
 
  第三,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从单一创新到整体创新、生态创新,就像珍珠串项链一样。我国有很多技术,但是走不出实验室,实验室到商品之间存在缺失,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称之为“死亡之谷”或者“缺失的中间地带”。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创新体系当中最重要的是解决技术产业化问题,我们要为解决技术和经济“两张皮”问题做出努力。
 
  当前全球竞争加剧、技术发展加速,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如果没有有效机制支撑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加强研发和商业实践,那么就将在下一轮世界经济竞争中面临残酷挑战。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构建和实践,面对当下技术、经济融合发展提出新需求,我们要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载体,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制造业发展。
 
瞭望智库: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建立,对于其他行业,是不是也会以这样的模式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怀进鹏:每个行业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一个行业一种办法。其他行业是否复制该模式,要从三点判断。
 
  第一个判断,是看这个行业共性技术问题是否影响和制约中国产业的发展。第二个判断,是看该行业是否有建立产学研商用协同机制的需求。也就是说,这个行业出现的共性问题,必须集体面对,通过有效的政策环境和平台支撑来解决。第三个判断,这些领域是否出现产业、经营的新结合方式,需要对外合作培养人才。
 
  基于以上三点判断,有些领域比如机器人,就已经提出了解决共性问题的需要。
 
  在《中国制造2025》列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我们都在探讨哪些问题是共性问题,需要产学研商用协同创新。作为主管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门,工信部也在积极探索和地方共同合作来建立省级、市级、区级等区域性创新中心,以带动和推进区域发展和对外合作。
 
  通过产业链各方的加入和共同努力,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探索揭榜挂帅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寻找创新加速器

 

瞭望智库: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显示,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除了通过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外,工信部还将如何打造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环境?
  怀进鹏:当前,中央特别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实施《中国制造 2025》,以创新为基点,进一步支撑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发展新动力,根植发展优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新业态和新产业不断成长。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创新,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通过积极落实政策,布局重点工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今年以来,按照《中国制造 2025》的要求,我们重点推动产学研商用协同创新,力争攻克一批具有全局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下一步,将继续通过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加大对产学研创新的支持和推进力度。依托重大项目实施引导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瞭望智库:产业发展和资本相融合,可以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但是金融资本投入前沿技术的研发,需要一个周期。怎样看待产业与金融结合问题?
  怀进鹏:随着制造业创新中心逐渐推进,会有很多产品。只要是有市场前景、有竞争能力、能带来效益的产品,一定会引起金融资本的关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中,金融资本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是放大器也是加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其他中心都鼓励金融资本的有效介入,当然可以在不同阶段。
 

  创新发展需要好的机制、体制。通过产业、学术、金融三方有效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建立一个好的公共平台,推动人才、政策、对外合作等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政府有效引导和支持,与产业创新、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责任编辑: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活动推荐

党建领导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党委

登记注册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统一信用代码:51100000500000840Q

版权所有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使用IE6.0以上的浏览器

京ICP备18003557号-2

Copyright © 2015-2020 Camet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度统计: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